近日,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泰州市河长制工作条例》、《泰州市献血条例》立法后评估工作部署会,这标志着2025年立法后评估工作全面启动。 
“时移世易,法随时变”。为确保地方法规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与发展同步,泰州人大聚焦良法善治,干字当头、主动作为,将立法后评估作为“规定动作”,常态化开展。从2019年至今,共对12部法规进行了“回头看”,并探索形成评估工作“三部曲”,不断推动地方立法向前进、法规质量新提升。

谱写“前奏曲” 夯实制度根基。坚持制度先行。泰州人大将制度建设作为开展立法后评估的前奏,为后续工作明方向、定准则。“立法后评估是立法活动的延续。在构建地方立法制度体系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其作为重要一环,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并随着实践深入,不断迭代升级,确保该项工作有章可循、行稳致远。”泰州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钱刚介绍。 2018年制定《立法评估工作规定》,对评估原则、评价标准、工作程序等一一作出规定。2022年通过的《关于立法工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施意见》中,将立法后评估作为全链条强化法规实施的重要内容,并对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具体措施等作进一步明确。2024年出台《立法后评估办法》,立足实际工作、总结实践经验,对立法后评估各项制度规定予以整合集成、优化完善,形成更为系统、更加具体、更可操作的行动指引。 高歌“进行曲” 铺就工作路径。立法后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周期长、环节多、任务重,必须以问题导向切入、以目标导向发力、以结果导向落脚,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精心部署,统筹安排。制定工作方案、召开部署会议对评估目的、内容、步骤、保障等作出安排,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清晰呈现。成立由市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担任组长、相关专工委和政府部门负责人、专家参加的评估工作组,统筹协调评估工作,同时明确各市(区)人大在立法后评估工作中的职责任务,构建形成上下联动、内外联合的工作格局。 精耕细作,借智借力。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前提下,探索第三方评估模式,委托属地高校开展立法后评估,发挥其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提高评估专业性。借力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问效于民、开门评估。通过发布公告、实地查看、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群众来评判法规好不好、管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基层立法联系点,现在不仅参与立法、开展普法,还组织评法,让居民对地方法规开展民主测评,提出意见建议,真正实现了‘家门口立法,在家里面使用,让家里人评价’。”基层立法联系点靖江市新桥镇人大主席印江红说。 精益求精,全面客观。定标,按什么标准评,是开展立法后评估的必答题。泰州人大以“管用、适用、好用”为统领,构建形成“四方面—八个性”标准体系,不断提高评估标尺的精密度,确保评估结果精准可靠。定量,坚持用数据说话,设计立法成效评估民意调查问卷,委托国家统计局泰州调查队在全市开展社会调查,通过数据模型、多维分析,展现立法成效。定性,在汇总各方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着重开展自我解剖、自我检查,最终形成的评估报告直面矛盾问题、突出短板弱项、注重说理建议,切实增强权威性、指导性。 
弹好“协奏曲” 力促成效转化。“立法后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要突出评估效果,加强对评估结果的转化运用,避免‘一评了之’。”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邹祥凤强调。紧扣立法后评估功能定位,泰州人大建立“评估+”工作机制,着力从立法、监督、宣传等方面做实评估成效转化工作。 “评估+立法”,将立法后评估与年度立法计划编制相结合,对评估认为确有修改必要的法规,纳入年度立法计划,启动相应立法程序。近两年,结合立法后评估意见,已有三部条例的修改,纳入年度立法计划。“评估+监督”,将立法后评估工作与人大监督工作贯通融合,对于评估中发现的法规执行层面的问题,及时转交相关专工委,依法启动相应监督程序。“评估+宣传”,以立法后评估为契机,通过线上线下途径,对评估法规开展宣传,提高声量、扩大效应,进一步提高法规的社会知晓度和群众认同感,使立法后评估的过程,同时成为宣传立法成效、助推法规实施的过程。 下一步,泰州人大将牢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立法领域改革的各项任务要求,唯实唯勤、求精求深,让立法后评估持续发出“绕梁之音”。
|